編者按:2019年,喜迎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棉花網成立20周年。為了慶祝和紀念這一重要時刻,中國棉花網特別策劃“70年·20年”人物系列專訪節目,以“拼搏新時代 致敬奮斗者”為主題,選取了棉花產業各個領域的代表人物,再現其精彩、感人的故事,表達對棉花人的一片赤誠之心,激勵更多的人發揚拼搏和奮斗精神,助力祖國、助力棉花人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薪火代代傳 桃李滿天下
——聽安徽財經大學劉從九教授講述棉花“黃埔軍?!钡墓适?/span>
世上有無數美好的詞語贊美教師職業的崇高,有無數動聽的詩篇歌頌教師職業的偉大,它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最神圣的職業。今天我們的主人公就是這樣一位默默耕耘講壇幾十載,無怨無悔為棉花產業培養人才的代表人物——劉從九教授。
他身上有著太多的故事,出發前我的團隊設定了很多話題,車上的我也一直努力想象著訪談時的各種場景。當真的見面了,他卻很少談及自己,更多的是對學校的褒揚,我除了收獲一份真誠外,更多的是一種感動。
采訪前,我們就不斷的與劉教授相約訪談時間,結果日程一再變更。“最近真是很忙,為了見你們,我提前結束參會,從合肥趕回來接受采訪”,這句話讓我們頗為欣慰,耗費如此精力策劃的這一時代主旋律報道活動,還是很有意義,至少得到了被采訪人的認可。
棉花行業里的“黃埔軍校”
值得祝賀的是,2019年5月16日是安徽財經大學建校60周年校慶日,學校正在有序推進一系列校慶活動。談到學校時,劉教授抑制不住自己的自豪感:“安徽財經大學是國內唯一開設棉花加工與檢驗專業的本科院?!?。在棉花流通行業,安財被譽為棉花加工與檢驗人才培養的“黃埔軍?!?。
據安徽財經大學校史資料記載,1965年4月3日,教育部下文通知中華全國供銷合作總社,同意安徽財貿學院試辦棉花商品學專業,同年,該專業在山東、江蘇、安徽3省招收第一屆新生40名。
劉教授說:“當時全國供銷系統對棉花加工與檢驗人員的需要非常迫切,特別是高級技術人員。這個專業的培養目標就是在政治上和業務上都要達到高標準,不僅要具備棉花商品的收購、檢驗、加工、保管等工作能力,而且畢業后要能擔任棉花商品檢驗、加工的技術工作和勝任中等技術學校專業教師”。 后因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停止招生。
1979年9月,學校開始面向全國招收新一屆棉花加工與檢驗專業本科學生,一直到1998年(1999年再度停招),每年都招收1-2個班,為社會輸送了一大批掌握棉花加工與檢驗理論和技術的專門人才。據統計,該專業開辦期間累計培養了800多名本科畢業生和一定數量的大專畢業生,在棉花供銷、貿易、倉儲、紡織、纖檢、海關等系統發揮著技術骨干作用。
前赴后繼 創新培養模式
1998年,教育部頒布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棉花加工與檢驗專業并入紡織工程專業。學校于2000年7月,撤銷棉花工程系成立棉花工程研究所,主要功能從人才培養轉變為棉花行業提供科研開發、技術培訓、技能鑒定等各項服務工作。為了傳承棉花人才培養特色,學校至今保留紡織工程(棉花加工與檢驗方向)本科專業。
2013年,學校根據行業的需要開設了棉花實驗班,采用“2+1+1”的培養模式,即“2年基礎理論課學習+1年專業理論課學習+1年棉花企業實習”,實行校企聯合培養,為國內棉花行業培養具有“棉花加工與檢驗專業技術+貿易+管理”的應用型特色人才。這種模式有別于在學校按部就班學習的其他學生,有機會遠赴全國各地知名涉棉公司和企事業單位實習,學習掌握最新的專業技術知識和技能。曾在這個實驗班畢業的學生告訴我們:“當時同學們在學校就能接受到專業實踐課程的教育,確實感覺很幸福,而且所學知識和技能在今后的工作中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薪火相傳 教學人的執著堅守
劉教授說:“在棉花教育領域,對我影響較大的良師有我校棉花加工與檢驗專業的創始人丁靜貞教授、胡昆宗教授,以及原西北紡織工學院(現西安工程大學)的姚穆院士、李秉讓教授、蔣素嬋教授等。盡管有的老師已經不在了,但他們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高尚品質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一直在鼓舞著我。老一輩教育家們孜孜不倦、認真傳授的場景如今想來仍歷歷在目”。
歷經時代變遷,作為曾經培養棉花專業人才的“黃埔軍?!?,安徽財經大學依然具有在棉花領域的理論研究與人才培養資源和優勢,堅守著對棉花專業的信念與理想。在以劉教授為代表的老一輩教研人員的帶領下,新老一代棉花教育工作者將薪火相傳,向著新的目標鏗鏘前行,為我國棉花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中國棉花網記者與劉從九教授合影
(中國棉花網記者:李偉 電話:010-58931122-286)